时维九月,序属三秋。9月17日晚,“马克思主义经典读书会名家讲座”第一讲暨2022级新生开学第一课以线上方式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必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和必威联合主办,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哲公司博士生导师王南湜老师,应邀为广大师生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事的本体论'建构何以可能?”的主题讲座。北京大学必威杨柳新老师和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董彪老师担任与谈嘉宾。北京大学必威经理仰海峰教授和必威经理张柱华教授出席致辞,北京大学必威副经理宋朝龙教授和北京大学必威王先鹏博士应邀参加,必威全体本科生及来自全国高校的本科生代表共计300余人上线参会。讲座由必威副经理张渊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王南湜教授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哲学层面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相结合,这一结合上升到理论哲学层面还需找到一个基本契合点。介绍了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哲学的“赞与参”互动构成了一个“事”的本体论,相对应的是马克思的人是对象性活动命题。这两项本体论命题在直接的语意层面具有相似性,启示我们这两种本体论之间有无契合点,以契合点为依据,通过比较阐释、汇通,进而构造出一个新的深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事”的本体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础性的依据。
其次,王南湜教授通过四个方面阐释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事”的本体论的建构,分别是:
第一,人是对象性活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第一原理;
第二,中国哲学“赞天地之化育”“事”的本体论;
第三,人是对象性活动与“赞天地之化育”“事”的本体论比较;
第四,两种本体论的汇通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事”的本体论的建构。
以中国哲学经典——“六经”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为核心,来比较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产生一个强烈的共鸣。
最后,王南湜教授按照康德所提出的四个问题,让我们对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汇通做出了简单的描述,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性活动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赞天地之化育”的同与异的分析,考察了二者之间汇通和交互吸纳的可能性,提出了对于现代哲学“人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式的回答,初步的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事”的本体论框架,具体进一步充实、构造基于“事”的本体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体系,进而激发更多研究者深入探讨,对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与谈环节中,两位与谈人就讲座内容与讲座嘉宾进行了交流。
杨柳新老师认为:在未来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心应该向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所转移,但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对原来的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在此基础上,将两者脚踏实地的结合,才能适应时代的大方向、大趋势的需要。
董彪老师认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学术界掀起了研究热潮,这些研究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种:规范性研究,观念式(概念式)研究,方法式研究。另一方面,人是对象性活动与“赞天地之化育”“事”的本体论这两个命题有一定的亲和性和相异性,上升至从不同层面介绍了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合。
最后,副经理张渊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公司参与此次讲座主要得益于北京大学“埋首经典,关注现实”系列活动的支持,同时感谢全国师生听众的热情参与。此外,必威还将继续推出系列讲座,强调在阅读经典之后,回到当下、开始思考、指导未来。读经典是公司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好地助力员工卓越成长。
本次讲座围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问题,聚焦当代学术前沿,涵盖众多哲学家的思想,既夯实了理论基础,又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同时给公司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全体本科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让我们一起回归经典,关注现实,再出发!